鋼結構使用壽命長,減少建筑行業污染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每年新建大量建筑的國家。據統計,每年新增建筑面積20多億平方米。不過,業內專家指出,中國建筑的“壽命”并不長。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大多數建筑物的壽命是25至30年。相比之下,英、法、美等歐美發達國家的建筑平均壽命分別為125年、85年和80年。
建筑使用壽命短,不僅增加了浪費,還直接增加了建筑行業的碳排放。在建筑拆除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碳污染和其他污染。目前我國的建筑拆除行業仍然采用多年前的傳統方式,并不具備環保拆除的能力。同時,建筑物的拆除、建筑垃圾的清運和堆放會對空氣、土壤、水質造成大量污染,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據業內人士估計,我國建筑垃圾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的30%至40%,成為巨大的污染源。
我國建筑物使用壽命短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建筑設計和規劃階段幾乎沒有房屋維修的計劃,也沒有保證建筑質量的配套措施。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城市規劃缺乏前瞻性和科學性,不能適應城市發展的步伐。很多建成時間不長的建筑,即使質量過硬,也很難“死掉”。很多地方經常存在“規劃隨領導變”的現象。領導一換,規劃就變一次,規劃跟不上變化。樓房和建筑的拆遷,造就了一個“拆遷時代”,人為地讓很多建筑“短命”。
目前房地產行業是耗能大戶。據統計,中國建造的每平方米住房釋放約0.8噸碳。除了住宅的碳排放,就建筑的碳排放而言,樓齡越長,每年擴散的排放量越低。因此,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壽命,無疑會減少建筑行業整體的碳排放。業內專家指出,要告別“短命”,打造百年建筑,首先應從技術層面建設低碳建筑、綠色建筑,從建筑材料、設備到建筑施工、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采用生態建筑、節能技術、生態材料,通過合理的開發強度,降低材料消耗,提高能源效率,實現低碳建筑。同時,對于各級政府來說,科學的規劃也要帶動百年建筑,因為規劃是提高建筑使用壽命的基礎,是建設可持續建筑的前提。